top of page

缺氧是致癌的關鍵

作家相片: Jerryce AceJerryce Ace

缺氧和癌症的關係,早在1931年,德國的華堡(Otto Heinrich Warburg)博士,就提出「缺氧致癌」的理論,當時華堡博士籍由減少35%的氧氣供應量,短短數天內便使肧胎細胞癌化。而且,癌細胞愈來愈依賴「無氧呼吸」,就是有足夠的氧氣,也是以無氧呼吸為主。


現代觀點是無氧呼吸時,粒線體反而會產生更多的自由基,彷彿燃燒不完全,廢物多,會破壞及干擾粒線體的工作,如心臟缺氧後,突然氧氣升高,反造成心肌病變。


華堡博士當時就倡言,防癌之道在於:

●改善血液循環(運動,增進微循環)。

●增加血紅素(補充鐵、維生素B12…等)。

●飲食中補充呼吸代謝的酵素。(粒線體代謝飲食)


從1970年來,隨著DNA的發現,能形成蛋白質的DNA順序稱為「基因」。致癌或抑癌基因發生突變,在癌細胞上發生基因突變,且在動物模型,也有此相關,之後,癌症的研究和診療,都是「基因模式」,如現代的精準醫學(precision medicine)也是基於如此思維,免疫和癌症的關係也一直研究中。2018年台灣的細胞治療(含免疫細胞)也通過了,缺氧微環境(hypoxia microenvironment)就被忽略,直至1990年代,美國約翰‧霍普金斯大學的Gregg Semenza團隊,發現了「缺氧誘導因子」(hypoxia-inducible factor,HIF),又對缺氧和癌症的關係,做更深更廣的研究,缺氧也影響基因的突變和表現,因自由基產生和能量不足等所致。(可見「氧生」,時報出版社,簡體字版 正言出版社、Google 關鍵字:hif-l,glycolysis,h m fang)。

Glycolysis(糖解)是低效的糖類無氧呼吸,不管有多少種的基因突變在癌細胞發現,這個是每個癌細胞都觀察到的共同現象,也解釋了酸性體質與癌症的相關,因葡萄糖糖解含產生有機酸或醇(而非有氧呼吸產生水和二氧化碳),且產生的乙酸(醋酸),癌症細胞也能利用。細胞能量不足,原本高度分化的正常細胞,開始變化原始的無氧細胞,失去原有的分化。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