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無氧?有氧?如何是好

作家相片: Jerryce AceJerryce Ace

如莎士比亞,哈姆雷特劇中王子所自言自語To be or not to be is a problem. 是或不是,是個問題。Be靜態為「是」,To Be釋為「做」,會比較貼切。對於多細胞生物,面對無氧?有氧?是個大問題。單細胞生物,如:細菌、有嗜氧菌、有厭氧菌,只適合有氧或無氧的環境,兩者擇一。

  在38億年前,大氣是氮(N2)及二氧化碳(CO2)為主,行「糖解作用」(快而單純,但一葡萄糖只可得2~ 4 ATP)。

  在20億年前,氧氣產生,行粒線體的「有氧呼吸」(慢而複雜,一葡萄糖可得38ATP)。

  在8億年前,氧氣增加,糖解的無氧呼吸和粒線體的有氧呼吸,有同一個細胞互利共生(symbiosis)細胞達穩定態。人體粒線體系統大約在3~4歲結束系胞分裂,糖解系統在15~17歲。

  複雜的生命系統,來自較簡單的系統,如綠色植物細胞內,有植物本身葉綠素的光合作用系統、粒線體的有氧呼吸系統,還有一些病毒……等。單以人體的神經系統,也分中樞神經及周圍神經,又分隨意及自律(交感及副交感)。

  過度使用交感神經,顆粒細胞增加,產生活性氧等自由基,粒線體的功能就下降。發炎、缺氧……等,也會產生粒線體功能下降。

●細胞工作量越多,就產生越多活性氧。

●粒線體變異,也會造成細胞危機。

●粒線體基因無修復系統,易受致癌物影響,細胞也會受損,但不死亡,促進及產生癌化細胞。粒線體必須健康,人體才會健康。因為粒線體是細胞內的發電廠,產生能量ATP。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