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Jerryce Ace

氧生2.0,延伸、提昇及統一理論

缺氧(hypoxia),更深入地說是「細胞性缺氧」是一切疾病的共存現象,可以是原因?也可是結果?如缺氧會引起癌細胞增生;癌細胞增生,又可引起缺氧。

還有一種「假缺氧」(psendo-hypoxia)就是有氧氣存在,但細胞內的能量電池─粒線體,無法利用之。造成「假缺氧」的原因很多,如:發炎(inflammation)就是重要原因。


現在已把缺氧、發炎視為一體兩面(one-coin,two sides)兩者共同可稱為「缺氧發炎微環境」(hypoxia-inflammation micro-environment)能量不足、排毒不夠、代謝失調是我們常聽到的。


缺氧會造成癌症

發炎也會造成癌症

缺氧、發炎共同造成癌症或現常聽到的「營養補充療法」因缺什麼,所以...

我講致病的三大原因(triad)

●氧氣、水分、營養、供應不上(缺氧)

●廢物、細胞本身、外源的…太多或無法排除(發炎)

●營養失調

當然三者也環環相扣。


自1990年代美國約翰‧霍普金斯的Gregg L. Semenza發現了缺氧誘導因子(HIF),而1994年,團隊方鴻明(Google keyword: HIF-1, glycolysis, H. M. Fang)又發現HIF可有調控無氧呼吸─糖解和癌症相關基因。證實了「缺氧致癌」。

細胞缺氧時,細胞內會產生「活性氧自由基」(ROS,Reactve Oxygen Species),引起發炎、代謝重組...等等。就好比是燃燒不完全(氧不足,缺氧),所引起的廢物,阻礙燃燒的進行。


早在1931年,德國的華堡博士(Otto Heinrich Warburg)就提出「缺氧致癌」的理論,透過減少35%氧氣供應,數天胚細胞癌化(現知缺氧和表觀遺傳學(epigenetics)的調控及細胞分化有關)

1966年,華堡更提到「只要維持細胞的正常呼吸,就能預防所有癌症」。注意是在細胞層次,華堡1931年獲諾貝爾生醫獎,他指導的三各研究者,更分別載1922、1953、1955年獲得。一門四傑。

癌症是種全身性的系統疾病,感染也是,免疫失調…等等皆是。雖然1970年起,分子生物學,癌基因是主旋律,到現代的「精準醫療」但要有全局觀,如下:不應只考慮發病部位而已,而是要找到控制微環境的方法。


中醫的哲理也是如此,但需驗證、統計,但思路是對的,如:新冠病毒的入口是ACE2受體,那麼全身有ACE2的細胞,都有可能得到,藉以此邏輯來推演,以局部的症狀,如呼吸道症狀來憑據,就有失偏差。

不管做一個醫療人員,或關心自己、族群、地球健康的人,都有要有全局觀。

如這次的新冠病毒,不能(再只說是肺炎),我個人更悟到:

生命無常,但只要癒合的速度大於破壞的速度,減少發炎人就贏了,也從SARS的病理切片,看出「免疫血栓」(immunothrombosis)是主因。

在《氧生、保肺,大戰疫》一書,是以氧生2.0,更宏觀的觀點來看,但以氧氣的攝入,交換等來做出發,病原(生物性)及病原(非生物性),來造成缺氧、發炎,主要目的有三:

1. 氧生2.0、延伸、提昇及統一理論。

2. 肺部的病原、病源控制。

3. 肺部的保健,戰勝肺部的發炎。


12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